业务范围

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味治疗面部痤疮案

马某,女,24岁,山东淄博人,2021年8月12日初诊。

患者面部痤疮2年余,痤疮散在分布,反复发作,以两颊,下颌两侧密集,时有瘙痒。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加重,经前加重。曾用某外用药涂抹有效,停药后反复,经朋友介绍来我门诊就诊。刻下:面部痤疮痘印明显,痤疮颜色或鲜红或暗红,大小不一,痤疮有新有旧。脉细弦,苔薄白,舌边齿痕,偶有下腹胀满,排便不爽。月经正常。情志正常。面部状况如下图:

图片

图片

处方:

黄芪10g、炙甘草6g、人参3g、黄连2g,

黄芩10g、苍术6g、羌活6g、升麻3g,

柴胡3g、紫花地丁15g、蒲公英15g,

当归10g、白芷10g、枇杷叶20g、栀子10g,

生地10g、赤芍10g、川芎10g;

7剂,水煎服。

服药1周痤疮有变化:

图片

图片

服药后患者反馈,虽然痘痘消了很多,但是觉得小腹胀,排便不爽,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加生白术,以健脾通便,并把生地、栀子、赤芍等清热凉血药量减少。继续服药1周:

图片

图片

面部痤疮较之前减少九成,且大便通畅、小腹胀满消失。患者对疗效满意,因临近经期,也觉中药太苦,所以暂时停服中药。

临证总结:

1.痤疮,因为青春期的少年少女爱长,所以又叫“青春痘”。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。痤疮有损容性,若没有及时治疗,或者抓挠溃破形成瘢痕,会留下终生的痘印。因为有碍美观,很多患者病急乱投医,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,经常会涂抹各种不同的化妆品甚至药品,有些仅仅有一时之效,有些完全无效,损失金钱的同时,也耽误了治疗时机。中医辨证施治,治疗此类痤疮不仅疗效显著,且标本兼治,既能很快见效,也有持久疗效。

2.面部痤疮,常规的思路是着眼外邪,用清热解毒、清热凉血的药物。这个思路重点在于祛邪,但仅仅这样,我认为对这个病人不合适。

患者脉细、苔白、舌边齿痕,大便不爽。正气不足,尤其是脾胃虚寒明显,脾胃元气不足,要重视扶正,尤其是要注意培补脾胃元气。清热凉血解毒药大多苦寒,易损伤脾胃,脾胃本已虚弱,不可以大剂苦寒药损伤脾胃。我有过这方面的教训,所以对这类患者格外注意保护脾胃阳气。

病程两年之久,且除少量新起痤疮外,痤疮大多暗红。正邪胶着之势明显,正虚不能胜邪,所以一定要注意扶正。根据患者体质、症状,扶正要以培补脾胃为要务,脾胃好,化生足够气血,才能补充前线正气祛邪。

3.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,人参、黄芪、苍术、羌活等药性偏温,会不会加重痤疮?以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,即治疗热证可否用热药?

师父贾海忠先生有个巧妙比喻,分享给大家:若体质本属虚寒,又有局部有限范围的热邪,可以看做是在冰天雪地里燃起几堆篝火,这时若想把这类热邪祛除,需要温阳通脉,化生气血,恰似把雪水化掉扑灭篝火。药物寒热并用,恰似手扶方向盘,一上一下,相反相成,扶正祛邪兼顾,共奏良效。

试根据“气立-神机”理论分析:

1.病名:

西医:面部痤疮

中医:肺风粉刺

2.病因:

热邪蕴结毛囊部位

3.病位:

①形神:形病(皮肤、消化道)

②精气血津液:气虚、血热(郁热)

③表里:表(皮肤、消化道)里(血脉)俱病;

④六经部位辨证:太阳、太阴并病;

⑤慈方纬脉、经脉理论:内胚层中脉;

4.病性分析:

①风寒暑湿燥火等:热邪

②虚实:本虚(正虚)标实(邪实)

5.治则治法:

补脾胃元气,清面部郁热

6.整体辨证:

皮肤源-热邪潜伏、正气不足-侵袭毛囊-面部痤疮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问鼎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